C&C08,这是一串暴露年龄的字符。
现在搞通信的年轻人中,几乎很少有人知道它。但是,对于很多90年代入行的通信人来说,这个词非常熟悉,甚至代表了特殊的意义。
那么,C&C08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C&C08是华为自主研发的第一台数字程控交换机的型号名称。
华为C&C08机柜
说起C&C08对华为的意义,绝对可以称之为“巨大”——它是华为早期自主研发的核心成果,是帮助华为咸鱼翻身的“爆款”产品。
甚至可以说,C&C08是当今华为万亿帝国的奠基之石。
不仅是华为,对于整个中国通信产业来说,C&C08也有非比寻常的意义。
故事还是要追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
当时,任正非创立华为还不到五年,这家公司还处于艰难的创业早期。而所谓的创业,也只不过是做一些倒买倒卖的生意,甚至还包括卖减肥药。
后来,在一位朋友的介绍下,任正非开始做起了PBX交换机的代理。这种交换机,主要用于企业内部电话分机。当时,代理的是香港一家公司的产品。销售的主要对象, 也就是国内一些企事业单位。
纵观那个时候的中国通信市场,虽然需求旺盛,发展迅速,但国内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很弱,根本无法和海外厂商竞争。
因此,国外产品长期占据着市场的主体地位。所谓的“七国八制”,说的就是那个时代。
七国八制
当时中国通讯市场上总共有8种制式的机型,分别来自7个国家:日本的NEC和富士通、美国的朗讯、加拿大的北电、瑞典的爱立信、德国的西门子、比利时的BTM公司和法国的阿尔卡特。
做代理的日子还算过得去,但是,他很快发现,越来越多的公司进入交换机代理市场,利润也逐渐被摊薄,继续做代理的话,肯定不是长久之计。如果想要继续生存,想赚大钱,就必须有自己的产品,有自主研发能力。
任正非当时有一篇文章——《对中国农话网与交换机产业的一点看法》,里面就表达了对市场形势的长远看法。
文章里面提到: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象中国这么多的交换机生产厂家,各厂家各自为政,很难使国产交换机的整体水平提高档次,也是产生许多短期行为的原因。现在的现实,好的厂家都会被拖垮,差的厂家又成不了气候。中国的通信工业处在一个非常时期。”
“中国电子工业中,唯有程控交换机有可能成为中国的拳头产品。”
于是,他就开始带着华为走上了自主研发这条充满坎坷的不归路。而当时的华为,员工不过百人,资金也非常紧张,第二天就有可能倒闭。
1991年的任正非(左一)
其实,C&C08并不是华为第一款自主研发的产品。在C&C08之前,华为自主研发了HJD48小型模拟空分式用户交换机。当时华为研发负责人是郑宝用,也是华为曾经的“二号人物”。
郑宝用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人。他是福建莆田人,1964年出生,华中理工大学(现在的华中科技大学)本科毕业,后来考上了清华大学的博士。结果,1989年,博士还没毕业,就被朋友劝说,进入了华为这家成立还不到两年的小公司。
郑宝用
当时华为很缺人才,任正非自己也不懂技术,所以非常看重郑宝用这个准博士,任命他为总工程师。
郑宝用在华为内部绰号叫“阿宝”,任正非直接称郑宝用为“宝宝”。作为老板,任正非还经常拍“宝宝”的马屁。有一次,任正非就当着郑宝用和很多人的面说:“郑宝用,一个人能顶10000个”。
作为一个技术工程师,郑宝用更像是一个“江湖人”。他经常正面顶撞任正非,还经常当着下属的面,挽起袖子展示自己粗壮的胳膊,然后津津有味地讲述自己和地痞流氓打架的故事。
不过,江湖豪气没有妨碍他完成自己的公司使命。很快他就带领团队研发成功了HJD48,并在市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随后,郑宝用主持研发了第二款产品——JK1000空分式端局交换机。但是,这款产品在市场上并未受到欢迎。
原因很简单,JK1000是模拟交换机,而当时数字交换机的技术已经成熟,模拟交换机已经属于被淘汰的技术,需求当然不高。
虽然如此,考虑到自身实力,此时的任正非并没有下定决心启动数字交换机的研发。
后来他又是怎么下定决心的呢?这里面还有一段轶事:
当时华为生产线上有一个工人,名叫曹贻安。尽管此人文化程度不高,但是颇有远见。他多次向任正非进言,力主开发数字交换机。任正非被他打动,在模拟交换机还在开发的时候,就启动了数字交换机的开发。曹贻安也因此被破格提升为开发部副总工,担任数字交换机部的负责人。不过,毕竟是能力有限,没多久,曹贻安的位置被别人顶替,淡出了华为人的视野。
故事讲到这里,另一个传奇人物要上场了。他就是大家非常熟知的天才少年——李一男。
李一男是湖南长沙人,1970年出生,15岁就上了大学,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少年班,22岁的时候,研究生毕业加入了华为。
任正非慧眼识英才,也充分信任这位英才,把C&C08万门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研发重任交给了他。
当时的华为,情况依旧不乐观,虽然之前也赚了一些钱,当时面对巨额的研发投入,也是捉襟见肘。
为了筹措资金,任正非甚至借了高利贷,利息高达20%-30%。根据当事人回忆,当时任正非就和华为的干部们说:“这次研发如果失败了,我只有从楼上跳下去,你们还可以另谋出路。”
由此可见当时任正非的决心之大,可以说是孤注一掷。
在任正非的充分信任下,李一男也不辱使命,带着手下在深圳宝安蚝业村一栋破楼里艰苦奋斗了大半年,完成了这个艰巨的任务——1993年初,华为2000门的大型数字程控交换机C&C08研发成功。9月份,万门机型研发成功。
说到C&C08这个命名,其实也是有特殊含义的。
这个命名是华为公司内部征名得来的。C&C有两个含义:一是 Country&City (农村&城市),农村包围城市;二是 Computer&Communication(计算机&通信),数字程控交换机就是计算机和通信的组合。C&C的格式,模仿了当时电信业的老大——AT&T。
至于08,并没什么具体的含义,只是讨个吉利。当时国内自主研发的数字交换机中,最牛的是巨龙集团的交换机——04机。结果几年后,04机就死掉了,而华为的08机却大发了。(所以说,取名字还是有点讲究的。)
C&C08正面
C&C08研发成功后,被迅速投入了市场,首先就是在浙江义乌完成了开通。
邮电系统内部对这款中国自主研发的产品还是表示了很大的期望,也给予了很大的容忍空间,并没有过分挑剔,反而给了很多的改进意见和建议。华为也耐心地听从了这些建议,进行了产品改进。
1994年,C&C08交换机全面通过广东省邮电科学研究院测试鉴定,并在当年北京国际通信展上首次展出。同年,第一个超万门的C&C08交换机在江苏邳州开通,11月通过省局鉴定。?
1995年,C&C08交换机通过邮电部的生产定型鉴定。
也就是这一年,中央提出了“村村通”计划,给C&C08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契机。华为把C&C08作为自己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拳头产品,斩获了13亿元的订单。
C&C08在技术上已经达到了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所以,华为也借助它,撬开了海外市场。
1996年,C&C08交换机在香港和记电讯商用,首次服务内地以外的运营商。
1997年,C&C08交换机进入俄罗斯,首次进入国际市场。
此后,作为华为的明星产品,C&C08一度销往全球五十多个国家,服务上亿用户,为华为创造了巨大的商业价值,也为国产通信设备赢得了广泛的声誉。
值得注意的是,C&C08不仅是一款单一型号产品的成功,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产品平台。华为后来的所有产品,包括传输,移动,智能,数据通信等,都是在这个平台上发展起来的,都能看到C&C08的影子。
现在我们说华为,之所以有今天的市场规模和地位,从产品的角度来说,就是把握住了三个机会:
第一个机会,1993年-2000年,交换机接入网产品跨越式发展
第二个机会,2001年-2005年,传输网络产品跨越式发展
第三个机会,2006年-2018年,移动通信产品跨越式发展
归根到底,第二个机会和第三个机会,都是源于第一个机会的成功。如果没有C&C08,就没有后来不断丰富的产品线,也就没有现在的华为。
不仅是产品技术上,在人才培养方面,C&C08项目也堪称是华为的黄埔军校。
大批的华为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从这个项目组走出来,成为了华为公司的骨干,很多更是成为了高层管理人员,甚至是高级副总裁。后来华为中研部的历任负责人,也都是来自C&C08项目组。
故事讲到这里,就要结束了。
小枣君觉得,C&C08的研发过程,就是华为创业过程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通信企业自主创新,奋起直追过程的一个缩影。这里面的痛苦和艰辛,只有亲历者才能够体会。
现在很多人都羡慕华为的成功,但我认为,这个成功过程并不可复制。里面涉及到的不仅仅是人才和资金的问题,还有行业发展环境的因素,以及相当程度的“运气”因素。我想,即使是任正非本人再来一次,也不敢说能够百分之百再次成功。
不过,如果有足够的魄力,加上敏锐的眼光,在现在的行业形势之下,也许会有刘正非、王正非站出来,走出符合当代特色的21世纪通信巨头崛起之路。这完全是有可能的!
加油吧,中国通信人!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鲜枣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