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科技部官宣我国正式启动6G研发的新闻,在网上引起了广泛的转发,相信大家都有看到。

新闻摘要:
2019年11月3日,科技部会同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在北京组织召开6G技术研发工作启动会。
会议宣布成立国家6G技术研发推进工作组和总体专家组。
其中,推进工作组由相关政府部门组成,职责是推动6G技术研发工作实施;总体专家组由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共37位专家组成,主要负责提出6G技术研究布局建议与技术论证,为重大决策提供咨询与建议。
6G技术研发推进工作组和总体专家组的成立,标志着我国6G技术研发工作正式启动。

大家应该还记得,就在两个月之前,华为爆出在加拿大渥太华招聘6G人才、启动6G研究的新闻。



上个月末芬兰奥卢大学发布了全球首个6G白皮书——《6G无线智能无处不在的关键驱动与研究挑战》


白皮书封面


短时间内,6G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在媒体报道上,明确说明了一个问题——6G的研发推进,不管是政府、科研院校还是企业,都已经全面启动了。


之前小枣君在分析华为6G的文章里说过,像华为、中兴、爱立信、诺基亚这样的企业,6G预研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悄然启动了,只是没有高调公开而已。


通信行业一贯都有“使用一代、研究一代、储备一代”的传统,5G标准完成60-70%的时候,6G就理应被纳入议事日程。科技部这次的会议,时间是上并不算早。


今年3月,全球首届6G峰会都已经开过了。


关于6G,很多人期待有全新的黑科技出现,有“大惊喜”出现。很遗憾,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个概率并不是很高。


近现代通信技术的研发演进,从电报电话发明以来,已经快两百年的时间了。虽然这么长的时间里,科技日新月异,但实际上,最核心的基础理论几乎是原地踏步。说白了,玩来玩去就是电和磁。


所有通信系统的能力也一直未能突破理论框架的限制。70多年前我们通信祖师爷克劳德·香农先生提出的香农公式,如今仍然像大山一样巍然不动,难以跨越。


我们引以为豪的5G,甚至满怀期待的6G,在基础理论无法突破的情况下,只能算是修修补补,榨干电磁波的最后一点价值。


速率、覆盖、能耗、密度、成本、安全……,这些指标就像嗷嗷待哺的婴儿,而母亲的奶水,永远只有这么多,难免顾此失彼。


专家们绞尽脑汁想出来的技术创新,也像挤牙膏一样,少得可怜。这些技术成果,赶上了5G时间点,就纳入5G标准。赶不上的话,就留着给6G。虽然看上去很寒碜,但也实在是无奈之举。


供给侧苦于“智子”对科技树的锁死,但这还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来自需求侧。


5G在政企市场上迟迟未能打开局面,期望出现的行业互联网腾飞也不见踪影,让所有人不禁捏了一把汗。如果总是这么雷声大、雨点小,等到雷声都渐渐消失之后,场面难免陷入尴尬。


3GPP R17收集的潜在方向议题(其实就是6G的方向),除了太赫兹和近地轨道卫星之外,剩下的基本上就是这个增强、那个增强。


3GPP R17收集的潜在方向议题


为啥?还不是因为找不到方向,只能继续打补丁了呗。


大家都在观望5G的表现。如果5G能取得成功(哪怕只有一点成功),那么,就趁热打铁,进一步增强5G,包装成6G,推向市场。


如果5G不能取得成功,那么,在找到新的市场痛点和需求之前,大家都不会有动力去投入6G。


小枣君个人认为,太赫兹不管是手机移动宽带,还是物联网场景,限制都太大,应用前景非常有限。卫星通信也并不适用于主流人群。这两项技术担纲6G核心,实在是有点牵强,充其量也就是个“5G+”。


现在我们这张4G网络,还有正在建设的5G网络,应该是未来二十年我们人类移动通信系统的主体框架,不可能被突然冒出来的6G、7G完全替代。


换言之,未来的二十年,“连接”的市场增长应该会比较缓慢,很难有颠覆性的巨变。这个领域的发展也不适合拔苗助长,应该给予充分的成长时间和空间。

如果大家需要寻找风口,建议大家还是将视线放在计算上。AI算力的突破和落地,概率远远大大通信。边缘计算、分布式计算(区块链),背后蕴藏的商业价值也值得期待。应用层的市场潜力和投资回报,肯定比基础设施要高。


如果要坚守“连接”这个战场,请做好迎接寒冬的准备。需求侧目前进入了一个新的经济周期,谁也不知道这个冬天会持续多久。


在需求没有明确的前提下,为了技术更新而更新,是没有意义的。套用电影《银河补习班》里邓超的那句话:“如果你连箭靶都不知道在哪里,每天拉弓又有什么意义呢?


与其漫无目的地闭门造车,不如将更多资源投入在基础理论和人才培养上。基础理论早日突破,才是行业唯一的出路。



—— The End ——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鲜枣课堂

作者 鲜枣课堂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