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几天,2019年就结束了。

即将到来的,是2020年。这也意味着,我们马上要进入21世纪的第3个十年。

过去的十年,3G/4G、智能手机开创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所有人的生活方式被彻底改变,生活质量得到了大幅的提升。

移动互联网还带来了ict行业的空前繁荣,诞生了一个又一个的行业巨头。

如今,我们站在时代的路口,不免会想——未来的十年,我们的行业会发生什么?哪些技术会迎来爆发?又有哪些企业能够把握住机遇,成为新的行业领袖?

看似难以回答的问题,其实并非毫无头绪。

在小枣君个人看来,准确预测哪些企业能够崛起,是不可能的。但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还有技术的兴衰更替趋势,宏观上来看,是越来越清晰的。

我认为,未来的十年,有一件事情一定会发生,那就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全面爆发。而这次革命,将再次改写全球经济秩序和战略格局。

这是一次重新洗牌,把握住机遇的国家,将在未来一百年占据全球领导地位,引领世界各国的经济和科技发展。

政治课本上说过,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谁拥有先进的生产力,谁就能更好地推动社会进步。

回首过去已经发生的三次工业革命,已经毫无疑问地证明了这一点。

人类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发展,被三次工业革命深深影响。世界列强的地位,也由三次工业革命奠定。

我们中国,因为历史的原因,很遗憾错过了前三次工业革命的机遇。

但是,今时不同往日。现在的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40年的高速发展,国力空前强盛。面对摆在面前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我们是万万不能再次错过的。

第四次工业革命是民族复兴的绝佳机会,错过了,就是历史罪人。
既然第四次工业革命对我们来说如此重要,那么,究竟它的精髓是什么呢?是5G吗?是云计算、大数据吗?是人工智能吗?我们该如何把握机遇呢?

其实,我个人觉得,第四次工业革命,其实更应该叫作产业革命或行业革命。工业革命,更容易让人误解,以为这个革命只和工业有关。而工业对于这次革命来说,显然过于狭隘了。

如今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空前多样化的社会。除了第一产业(农林牧渔)和第二产业(工业制造和能源)之外,还有大量的第三产业(商业、交通、金融、教育、通信等)。事实上,目前工业的占比已经远远不如以前。

我们要提升的生产力,是全部产业的生产力。

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以石墨烯,生物基因,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可控核聚变、清洁能源以及生物技术为技术突破口的工业革命。

站在我们ict人的角度,第四次工业革命,就是智能革命。

很多人应该都玩过RPG(角色扮演)电脑游戏。

游戏中的角色,通常会有力量、敏捷、智力等属性。属性越强,这个角色的战斗力就越强。

实际上,我们可以把生产力看作是这样一个的游戏角色。

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改进的是动力和能源,是加的“力量属性”。第三次工业革命,除了力量之外,开始加“敏捷属性”。

第四次工业革命呢?除了力量和敏捷之外,我们要开始加“智力属性”了。

就像一个人,最开始是锻炼肌肉,接着打通筋脉,最后武装大脑。

想要实现智能革命,必须先实现数字革命(信息技术革命)。

数字革命信息技术革命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带给我们的。

香农先生的信息论,奠定了信息时代的理论根基。随着时代的发展,0和1被证明是目前人类能使用的最有效的信息载体,数字化是信息传递和处理的最高效方式

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的关键发明,例如计算机、半导体、通信网络,都是围绕数字进行工作的。

数字产业,包括软件和硬件,都进入了空前的繁荣阶段。所有行业都在向数字化靠拢。因为只有数字化,才能最大化利用信息,从而获取价值。

数字化该如何实现呢?数字革命的核心是什么?

所谓的数字化,其实核心就是做好两件事——连接和计算

连接,就是传输数据。更通俗一点,就是通信和网络。

计算,就是对数据进行存储和运算。也可以想象为CPU、内存和硬盘这样的硬件,加上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程序这样的软件。

我们人类绝大部分数字化系统,都属于云、管、端结构

端负责采集数据和接受控制,类似于人的四肢。云负责存储和运算数据,类似于人的大脑。而管,就是通信和网络,负责让数据可以在云和端之间流动,类似于人的血管和神经。

云的出现,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人类一贯比较喜欢自上而下的金字塔管理结构,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从分散走向集中。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因为资源瓶颈,或者说,算力瓶颈

算力,顾名思义,就是计算的能力。

计算机刚发明的时候,是速度很慢的大型机。

后来,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明,芯片开始按照摩尔定律不断发展,算力也随之快速增长。

增长到一定阶段,出现了个人PC。但是总的来看,速度仍然很慢。

在算力不足的情况下,人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拼凑”算力资源。于是,发明出集中式运算,从机架到机房,从机房到DC(数据中心),越集中越多,越集中越大。

DC(数据中心)

云计算,就是“拼凑资源”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云计算除了拼凑算力资源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它创新了资源的管理和分配方式它不再以硬件为单位进行算力管理和分配,而是打乱为虚拟资源,以虚拟机的方式进行分配。

这样一来,各个单位使用算力的成本大幅下降,效率大幅提升。

就在整个社会都在想办法推动“上云”的时候,意想不到的变化发生了。

因为摩尔定律的速度太快了,不知不觉中,现在芯片的算力达到了惊人的高度。我们的手机、电脑,甚至手表、眼镜,也拥有了速度超快且价格便宜的芯片,还有大容量的存储空间。

也就是说,“端”这一级别的算力,也变得很恐怖。

以往我们必须送到“云”去完成计算的数据,现在在本地端就可以计算了。极大地缓解了“管道”的压力,也省了来回输送数据的时间。

于是,分布式计算重新开始崛起,分担了一部分集中式计算的工作。

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区块链。区块链就是分布式计算,去中心化。

分布式计算和集中式计算,各有优势,也各自有适用的场景。两者的关系不是谁取代谁,而是长期共存,合理分工。

除了云计算和端计算之外,还衍生出了雾计算、霾计算、边缘计算。其实,这些都是制造概念而已。本质上,雾计算、霾计算、边缘计算,就是算力在云和端之间的“管”上,进行灵活的部署。哪里需要,就去哪里。

换言之,算力无处不在

很显然,算力之所以敢这么“上蹿下跳”,前提就是“连接”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如果没有“连接”在默默工作,“算力”哪也去不了。

说到连接,终于轮到现在万众瞩目的5G登场了。

然而我想说的是,5G真的没有那么了不起。

长期以来,算力依靠摩尔定律,得到了极速的发展。同时,通信也搭了摩尔定律的顺风车,有了不小的进步。

但摩尔定律能够帮助通信的,只有编码解码、调制解调、加密解密阶段,最要命的信道这块,摩尔定律却爱莫能助。

有线信道还算运气不错,找到了光纤,可以提供充足的带宽保障。但无线信道就比较悲催了,用了一百多年的电磁波,至今没能找到替代。

基站天线

电磁波的物理特性决定了,它的能力就是那么大。想要所有指标全面提升,是不可能的。想要速率更快,就只能牺牲覆盖。

5G就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本质上来说,它虽然在速率、连接数、时延等性能上有提升,但也付出了覆盖范围、功耗等方面的代价。

正因为它并不完美,所以,很长时间内都不具备完全替代4G、Wi-Fi、光纤的条件。它的应用场景,也比较有限。

更要命的是,5G意味着巨大的安装和使用成本。未来的情况我们暂时不知道,但现在看来,它的性价比并不高。

不管怎么说,在目前的基础理论下,5G是我们在连接方面唯一能拿得出手的高科技了。

5G不够,大家来凑。在5G、4G、Wi-Fi、蓝牙、NFC、有线光纤等多种连接技术的共同作用下,勉强还是可以撑起算力流动的。

这些“血管和神经”,共同组成了让人与人通信的人联网,还有让人与物、物与物通信的物联网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是有情感和社交需求的。人联网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重点满足这一部分的需求。

马斯洛需求层次模型

物没有情感、没有意识,为什么要通信?前面我其实已经提到过,物联网还是服务于人,是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采集和控制数据。

分布在各地的大量“物体”,借助嵌入式、传感器和摄像头技术,逐渐变成数字化的“端”。它们采集和生成大量的数据(自身或外界),同时也可以接受以数据形式承载的控制指令。例如工业里面的数字化设备、还有车联网里的汽车。

借助连接(物联网),这些海量的数据被交给了算力。

因为数据过于海量,于是就催生了大数据技术。

大数据,实际上是海量复杂格式数据的存储和调用技术。因为数据体量太大,传统的数据存储无法满足存和取的速率和效率要求。

小枣君认为,大数据技术本质上属于计算的一个功能组件。

绕了一圈,我们回到了算力上。

算力,是衡量计算能力的标准。强大的算力,离不开硬件和软件。硬件看芯片,软件看算法、系统(操作系统、数据库等)。

在热力、机械时代,谁的马力(输出功率)大,谁就是老大。现在的数字时代,谁的算力大,谁就是老大。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之前我在写阿里和华为那篇文章的时候,就提到过,这两家公司现在拼命推自家的芯片,就是希望掌握算力的领先优势。

换言之,他们在激烈争夺的,不是CPU的频率高低,而是未来几十年整个市场的主动权,甚至是生存权。

最后,我们终于要讲到人工智能

前面我说过,数字革命是智能革命的前一阶段。

当算力达到一定的级别,且数据量也满足条件,就催生了AI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和落地。

很多人还是固执地认为,计算机就算是到了人工智能的水平,也只是会完成“程序化、公式化”的计算。对于这一点,我并不认同。

我个人认为,人工智能具有自我意识,只是时间问题。当算力达到一定程度,当学习量达到一定规模人工智能会跳出设计者提供固定的公式和计算逻辑,完成具有自我意识的运算。

回到未来中短期的智能时代。

强大的物联网, 为海量数据的采集提供了条件,配合大数据技术,这些数据将被算力控制和处理。这将实现整个系统效能的跃升。

当算力足够强大的时候,人工智能被引入,会以更合理更高效的方式接管整个系统的运作控制,进而实现生产力的再次跃升。这个,就是智能革命。

在数字和智能革命中,连接和计算是核心主线。5G、云计算、边缘计算、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都是组成部分。它们相互紧密联系,共同形成一个系统。(以下我统称为“5IABCDE”吧。

我爱ABCDE

对于包括中国、美国、德国、日本在内的任何一个国家,想要把握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动权,实现生产力飞跃,进而领(cheng)导(ba)世界,都离不开上述要素的全面投入。

客观来讲,5G在这些要素里面,并没有起关键作用。恰好相反的是,因为兼具优点和缺点,5G反而是整个系统中最令人“纠结”的一个要素。连接本来就不如计算,5G在连接里面都“难以服众”。

作为小枣君个人来说,如果要我投资上述要素领域,我最不愿意投的,就是5G。

这种重资产运营的基础设施投入,只有政府去做。运营商作为国企,作为网络建设和运营的主体,没办法,必须扛下这个责任。

站在各个垂直行业企业和企业管理者的角度,又该如何看到5IABCDE这些要素以及数字智能革命呢?

对于企业来说,终极目标只有两条:活下去、赚到钱。如果大家赚到的钱一样多,那谁的成本低,谁就有资格活下去。

归根到底,就是拼生产力和效率。

在这种情况下,智能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方向,显然是所有企业无法回避的。

说到产业与5IABCDE的结合,我特别要插一句:现在经常说的“5G+”、“互联网+”、“AI+”,我个人觉得是不准确的。

不管是5G、互联网还是AI,都是“赋能型技术”,是加装包。

产业永远是主体,应该是科技主动往产业上靠,而不是要求产业往科技靠。

想要真正实现产业和5IABCDE的完美融合,ict产业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深入地了解垂直行业的商业模式,还有业务流程,以及管理结构。

百行千业,都需要深度定制的方案,没有办法做到“一个药方,包治百病”。这也是目前包括5G在内各项赋能科技难以落地的一个主要原因。

深度定制方案的落地,也就意味着整个筋骨的改造。

只靠购买一种新型硬件设备,安装一套新型软件系统,或者使用一种新型能源,是无法实现数字革命的,更别说智能革命。

更需要注意的是,产业与5IABCDE结合,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这些“硬条件”对于企业来说反而简单。其它的“软条件”,例如商业模式、管理制度、业务流程、企业文化,还有人员技能,改造的难度比“硬条件”更大。

只有当阳光、土壤、空气、水份等各方面条件具备了,你种下去的种子才有可能成活。

说实在话,目前我们国内的大部分企业,还处于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生产力阶段,并不具备迎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条件。

我们有很多优秀的企业,也有很多落后的企业。我们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还是需要有理性认识的。

大家要明白,工业革命是一个应该放大到百年维度的事件我们目前以年、半年、甚至月为颗粒度来观察它、推动它,是不合适的,太急躁了。

我个人觉得,5G的成长就需要3-10年。计算技术更快一点,大约3-5年。人工智能,跑得快的行业大约需要3-8年,跑得慢的话,十年甚至二十年以后吧。

这真的会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正如我文章开头所说,未来十年,作为马拉松的前十公里,非常关键,跑着跑着,也许差距就拉开了。

现在有一句话很流行,我相信不少人听过:“任何一个行业,都值得重做一遍。

我个人是非常认同的。

看似各个垂直行业好像都已经格局稳定,但是生产力革命就是一次重新洗牌,人人都有机会。

现在很多行业在产品、营销、管理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值得被改造。越大的企业,改造的难度和阻力越大。反而是那些小企业,船小好调头,更容易改造,更容易应对外部变化。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文章的全部内容。简单总结一下:
1、第四次工业革命,是智能革命;
2、数字革命是智能革命的前一阶段;
3、数字革命的核心是计算和连接;
4、5G的价值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
5、连接的重要性和价值弱于计算;
6、计算的架构和位置,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7、人工智能是ICT进化的终极目标;
8、上述进化是一个长期过程;
9、这个过程中,不能忽视软条件的发展。

嗯,以上仅代表我的个人观点,水平有限,肯定有很多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拍砖讨论。

谢谢!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鲜枣课堂

作者 鲜枣课堂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