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枣君。

上一期的《红色通信史》(链接),我给大家介绍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我党在上海开通了第一部秘密电台的过程。


秘密电台的开通,标志着我党通信事业正式起步。然而,没过多久
,顾顺章叛变,给上海党组织带来了极大的破坏。于是,党中央开始转移到苏区根据地,继续革命事业。

今天这期,我们就来详细回顾一下,苏区革命根据地的红色通信发展历程。

▉ “一部半电台的来历


话说,当年井冈山会师之后,我党逐渐在闽浙赣等地区,建立了根据地。

自根据地建立伊始,就面临着巨大的外部压力。国民党一直将根据地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时刻不忘将其“剿灭”。

1930年12月,蒋介石在中原大战结束后,纠集10万人马,兴师动众地开启了针对中央根据地的第一次“围剿”。

面对来势汹汹的国民党军队,毛泽东和朱德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指挥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约4万人,于12月30日在龙冈一战彻底击溃了冒进的国民党军第18师,活捉了该师师长张辉瓒,全歼9000余人。

在这次战斗中,红军战士成功缴获了“半部无线电台

据资料记载,当时红军战士冲进电台的时候,看到敌人还在拼命发报,于是就对电台进行了破坏,结果砸坏了发报机和蓄电池,只剩下收报机“幸免于难”。

其实,早在1930年7月,红三军团攻打长沙时,就缴获过无线电台。8月,红一军团在文家市全歼戴斗垣旅时,也缴获了电台。很可惜,同样因为战士们不知道电台的用途,所以缴获后都直接砸坏了。

毛泽东和朱德知道此事后,还曾专门下达命令:今后凡缴获电台,“不得擅自破坏,违者严究”。龙冈战斗之前,又签发命令,重申“无线电亦不准破坏”。

无奈战斗激烈,红军战士还是没能手下留情。不过不管怎么说,总算保住了“半部


半部电台(现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除了电台之外,龙冈之战红军还俘虏了10余名国民党军报务人员。这些报务人员经过动员后,自愿加入了红军队伍。这里面有两人,一个叫做王诤,另一个叫刘寅。

王诤是江苏武进人,1909年出生,曾经就读于南京国民党军事技术学院(后来划分到黄埔军校),专业就是无线电通信。毕业后,分配到第18军担任发报员。


王诤

刘寅则是江西南昌人,1910年出生,曾经在江西安义县和进贤县国民党党务指导委员会工作,后来借读于第18师所属交通兵团,学习无线电技术。


刘寅

龙冈战斗后,王诤和刘寅自告奋勇,担任了半部电台的维修和试机工作。王诤负责检修,刘寅负责架设天线,很快,这半部电台就收到了国民党中央社的新闻。

不久后,红军再次成功围歼国民党军队,这次是谭道源的第50师。

战斗中,红军又成功缴获了一台完整的15瓦电台(收发机都在)。于是,红一方面军有了“一部半电台”

战斗结束后,毛泽东和朱德专门接见了王诤、刘寅等人。为表示对技术人才的重视,领导特别提出,给电台人员发放技术津贴,一个月能有几十个银元。要知道,当时红军战士一天只有3个铜板的伙食费。


面对领导的关怀和信任,王诤、刘寅等人深受感动。后来,随着觉悟的提高,他们联名给总部写信,请求免发技术津贴。

1月中旬,在“一部半电台”的基础上,经毛泽东、朱德批准,在第一方面军总司令部参谋处正式成立了中央红军的第一个无线电队,王诤担任队长,冯文彬为政委。无线电队编有无线电台、监护排、运输排、炊事班等,共计100余人。


左起:王诤,王子纲,刘寅

▉ 第二次“反围剿”


无线电队成立之后,立刻发挥了作用。

当时,国民党部队每到一处,电台开始联络时,都先问对方在何处,以便确定位置。同时,由于当时参与“围剿”的部队比较杂乱,统一密语行不通,故而他们之间联络都用明语,这就等于不断地向红军报告了部队的行动和部署。

1931年4月,蒋介石对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二次“围剿”。

反“围剿”作战开始后,因为只有一部半电台,不能沟通联络。就由王诤、伍云甫、曹丹辉等人带一部电台随毛泽东和朱德在前方,由曾三、刘寅等带收信机在后方实行24小时守听。前方有事时,随时架台发报,可使后方及时了解前方情况。(单向通信)

为了弄清敌人的行踪,王诤在前方坚持昼夜监听、捕捉敌台的信号。


5月15日黄昏,王诤突然听到敌公秉藩28师的电台正在与该师设在吉安的留守处电台用明语交谈。

吉安电台问:“你台在哪里?”师部电台答:“现驻富田,明晨出发。”吉安电台又问:“到哪里去?”师部电台答:“东固。”

东固当时正是红一方面军总部驻地。王诤马上和政委冯文彬一道向领导作了报告。毛泽东和朱德依据这一情报,立即下令:“夜12时起床,1时吃饭完毕,2时半集合,3时出发,于拂晓前占领东固有利地形,坚决消灭来犯之28师。”

第二天早晨,敌人果然如期来犯。结果,在红军的伏击下,敌军很快瓦解。不但歼灭了28师全部人马,还消灭了同来的敌40师一个旅的大部兵力,取得了第二次反“围剿”的初战胜利。

此后,红军一鼓作气,5战5胜,无线电队功不可没。为此,朱德专门到电台,对王诤等同志进行了当面表扬。

更令人高兴的是,东固一战,红军又完整缴获了公秉藩师部的100瓦大功率电台。

于是,王诤立即调整电台人员:由伍云甫、曹丹辉等带15瓦电台跟随毛泽东、朱德到前方;王诤、曾三、刘寅等带100瓦电台,随叶剑英留在后方办事处。

6月2日,王诤、吴云甫、涂作潮等人,在建宁前方与新国后方(苏区中央局),成功互相收发了电报。红军的无线电通信,由此正式开始。


▉ 第三次“反围剿”


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一方面军主力一、三军团乘胜进攻,挺进到赣东、闽西地区。1931年7月,蒋介石乘我中央苏区兵力空虚,调集30万人马,自任总司令,以何应钦为前敌总司令,采取“长驱直入”的战略方针,向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三次“围剿”。

这个动向很快被我无线电队侦察到了。

针对敌情,一方面军总前委仍然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决定调一、三军团迅速回师赣南,以便集中力量战胜敌人。


这时,无线电通信第一次发挥了调兵遣将的作用。一、三军团接到电报后,于7月10日从闽西出发,绕道千里,昼夜兼程地赶回兴国地区,抢在敌军到达之前做好了应战准备。

7月23日下午4时,配属红三军行动的红军第一期培训班报务员曹丹辉,侦收到一份何应钦发给各路部队的“万万火急”电报。


曹丹辉


该电报全文324个字,是蒋介石关于分进合击红军的兵力配置与战斗部署。


曹丹辉用第二次反“围剿”中缴获的敌军密码,将电报内容全部破译出来。随后,电报经红三军黄公略军长和蔡会文政委阅后,迅速送到红一方面军总部。


总部领导依据电报提供的敌军部署,在敌我力量为10∶1的悬殊对比和东南北三面受敌的情况下,乘虚蹈隙,避敌主力,打其虚弱,向敌人力量比较薄弱的莲塘、良村、黄陂方向突击,一连打了3仗,3战皆胜,缴枪万余。

8月11日,红三军在黄陂附近与总部会合时,毛泽东亲切地接见了曹丹辉,并对他的突出贡献给予肯定。毛泽东还当场发给曹丹辉3块银元,以资奖励。


1931年9月,苏区根据地上海党中央特科电台成功互发了一份加密电报实现了苏区和上海党中央的第一次无线通信(在上集有专门介绍)


1931年11月2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成立中华苏维埃中央军事革命委员会,统一领导和指挥全国红军。在一系列调整后,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无线电大队升格为中革军委总参谋部无线电大队,大队长为王诤,政委为宋裕和。


无线电大队除了保障军事通信之外,还“兼职”干起了新闻媒体的工作。


1931年11月7日,中央成立了我党最早的通讯社——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12月11日,《红色中华》正式创刊。新闻信息由无线大队通过电台使用莫尔斯明码进行全国播发。


这个红中社,就是后来的新华社


与此同时,无线电大队还抄收国内外通讯社明码电讯新闻,译成汉字后编辑油印,命名为《无线电材料》,主要提供给红军各单位领导参阅。


这个《无线电材料》,就是后来延续至今的《参考消息》


▉ 无线电学校的创办

1931年1月无线电大队成立之后,为进一步发展壮大红军无线通信技术人员队伍,提高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红军决定举办无线电培训班。


当时,毛泽东和朱德签发了《调学生学无线电的命令》。《命令》要求,各部队“选送可造就的青年来学习。要看清无线电的工作,比任何局部的技术工作都更重要些”。


2月10日,无线电大队举办的红军第一个无线电训练班,在江西宁都县小布村举行开学典礼。


训练班旧址


毛泽东不仅在百忙之中亲自参加开学典礼,还给学员上了第一堂党课。毛泽东对学员讲道:“你们是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你们所做的通信工作,可以帮助我们调动军队,做到随时撒得开,又收得拢。


毛泽东总政委给第一期无线电训练班学员上课

经过四个月训练后,第一期无线电训练班学员圆满完成学业,成为红军首批无线通信技术骨干。


此后,无线电大队在江西南丰、福建长汀又陆续开办了第二、第三期训练班,为部队培养报务员。

到12月下旬,无线电大队提出,将无线电培训班从无线电大队分离出来,单独开办学校,专职从事教育培训工作,以提高培训质量。这一建议得到了中革军委的同意。

于是,1932年1月,无线电大队将已经在福建长汀开办两个多月的第3期无线电训练班转移到瑞金洋溪村,以此为基础,正式成立了中革军委无线电学校。刘光甫任校长,杨兰史任政治委员。

没错,同学们,这所学校,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西军电、西电(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前身,如假包换的“中国红色通信第一校


当时学校的办学环境极差,校舍是老百姓腾出来的民房,东一间西一间,大的当教室,小的当宿舍。桌子凳子也都是借的,不够的话,就搬几块石头,架起一块木板当课桌,再搬几块石头当凳子。

学校的学员,基本上都是各部队送来的14~19岁的年轻战士。尽管条件艰苦,但是大家学习热情非常高涨。


正在学习的学员

学校的老师,一部分是上海无线电培训班的学员,一部分是从国民党军队俘虏并动员过来的技术人员。

他们的教材都是自己编的,在教学方式上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一般来说,学员培训几个月后,就会分配到各个电台,进行实习。

到长征开始之前,这所学校已经办班十余期,共计培训学员超过2100人。这些学员为构建红军早期的通信网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本章结语

1933年8月,中央苏区庆祝“八一”建军节的时候,鉴于王诤在反“围剿”中所建的出色表现,中央军委决定授予他二级红星奖章。


王诤


1934年1月,中革军委成立总司令部通信联络局,任命王诤为局长,翁瑛为政委。局机关设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科,直属单位有无线电总队、电话总队、通信队、通信材料厂以及通信学校。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严重危害,中央根据地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史无前例的长征。


红色通信,也随之进入了新的阶段。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期:《红色通信的崛起(三):长征路上再立奇功,力挽狂澜挽救革命》

本文由鲜枣课堂小枣君根据以下参考文献综合整理:

1、“中国通信史”,尼阳尼雅·那丹珠,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历史天空的红色电波”,张进,长城出版社

3、“通信兵意识,长城出版社

4、“第一部电台开创红军无线电通信历史”,新华社

5、“红军借敌军之力发展无线通信的历程”,李逢彦,中国新闻网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鲜枣课堂

作者 鲜枣课堂

发表回复